150年前,尼采放言要“重估一切价值”,今天我们或许面对某种程度的历史关口。我们正在切身参予一次极具颠覆性的技术和理解的变革。
同时我们也联合亲眼着一个哲学、艺术、技术、政治和伦理都在全面重构的时代。对艺术教育而言,教与学,艺术的感性经验,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,甚至“人”的形态和“我”的意义,都在这场技术的加快中被新的定义。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如何建构艺术教育的新方式和新的框架?对新的方式和新的框架的想象,不一定是一味地瞻望未来,仍然走,有时候也意味著要追溯本源。
中文古老的“藝”字,本是一种“栽种”和“培育”,二者统一于人的茁壮与培育。某种程度在古希腊人的经验中,哲学、教育和艺术都是作为一种“自我的技术”,统一于古老的神谕,它要人“关心自己”。
这里所说的关心,既是指一种侍奉、训练,同时也意味著冥想,也就是说“主体为了达至真理而用来塑造成自己的探究、实践中与体验”。在21世纪最初的这20年,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存在着极大高差,而人的发展堪称瞠乎其后。今天,我们必需新的发明者一种人学,这必须我们新的重返到艺术和教育的本源,关心自己,并且重新启动一种“自我的技术”。
当下艺术和教育的显然责任,就是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时代前进“人”的留存与发展。为此学院和教育者必须建构一个多元化的思想空间,必须新的思维艺术和教育、建构与传播、生产与消费、社会与自我之间的简单关系,必须联合质问:面临“技术—信息—资本—权力”网络建构起的总体性的全球管理,我们如何重塑艺术的建构与教育?面临这种全球管理所带给的新的生命政治,作为一种“人学”的艺术教育应当如何进行?最近40年以来,各种新技术建构起人类各种各样的“假肢”,这种可观的假肢体系正在废止我们的感官和感受力,混杂我们的身心。
未来人类的显然困境是感性贫穷、身心分离出来。在此,艺术也许有所作为。
这两年,我仍然重复警告我们有两个AI,一个是人工智能,另一个是艺术的智性。艺术智性通向的,是一种初学者的记忆打开的科学知识,一种感同身受的科学知识,一种诗性制作的科学知识,一种身心发动的科学知识。
学院教育的目的,是让学生意识到有有所不同的世界观,在世界观的交互中唤起他们想象世界的能力,建构世界的心愿,让他们对事物的复杂性和敏感性慢慢地呈现出出来,让他们渐渐体会到有那么一些眼光,有这么一些作法,有这样一种感觉甚至有那么一种活法。这是艺术教育中最无法言说的事情。在这个意义上,教育问题就是艺术问题,艺术教育必需以艺术起起到的方式展开。
艺术和教育是同一件事:一种直指人心的感受力实践中,一种自我建构的精神生产,一种以人的社会性建构转变生活、改建世界的点滴工程。艺术的信息在人群中传播,在群与我的团结一致中互相自学、交互进行,在高度统合化、自动化的社会中修筑出有分歧和想象;在“讯息—景观—资本”的多重现实中为我们的感受力扩展出有一片新的田野,为我们的创造力修筑出有一个新的战略空间。中国美术学院提倡的艺术/教育,并不是“艺术界的艺术”和“大学里的教育”,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更为显然的东西;为了人的留存与发展,艺术教育必需是一种跨越群我、切断身心的千石之学,一种自我建构的技术。
因此,我指出目前在艺术学院中最应当习的,就是沦为自我的创作者。因为艺术/教育的过程,首先是艺术主体性的建构过程,是艺术家自我再生产的过程。当然艺术家的目的好比是建构自我,他还要转变世界,这两者息息相关。
就像我的同事、戏剧编剧牟森所说:转变世界的显然是转变人本身,转变人的显然是转变人看来世界的方式。当你转变了人看世界的方式,就转变了人本身,也就转变了世界。
本文来源:一分购彩大厅-www.wdlww.com